中央区观光协会官方博客

中央区观光协会特派员博客

通过中央区观光协会实施的“中央区观光检定”,介绍了注册特派员的观光志愿者成员在中央区的“时令”信息。

执笔者一览

>>关于这个博客

最近的博客文章

区民有形文化遗产(3)

[CAM] 2016年2月13日14:00

圣路加国际医院托伊斯勒纪念馆

IMG_2736.JPG

 所在地 中央区明石町10(圣路加国际医院)
 
 1933年(1933年),Toysler纪念馆在隅田川畔的明石町19号作为圣路加国际医院的传教士馆而建造。
 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J・V・W・伯加米尼,施工由清水组(现在的清水建设株式会社)进行。建筑物的躯体是昭和初期住宅建筑中罕见的钢筋混凝土造的一部分木造的二层建筑,是一座让人联想到欧洲山庄的厚重风格的建筑物。
 1989年进行了解体工程,1998年(1998年)2月被移建复原为现在所在地。在复原之际,精密记录了创设当时的施工技术和构造上的特征,尽可能使用可再利用的部件。
 外观是在外部表现柱子和梁的半丁巴风格的设计。室内设计为调谐器哥特式风格,在玄关大厅和客厅等处可以看到厚重的树木内部装修。
 这座建筑物讲述了圣路加国际医院的历史,同时也是传达从筑地居留地时代传承下来的明石町历史的一部分的珍贵文化财产。

 20063月    中央区教育委员会

 

 

美国公使馆遗址石标

IMG_2735.JPG美国公使馆于1859年(1859年)由哈里斯在港区元麻布1-6、善福寺开设,明治8年(1875年)12月在筑地的外国人居留地内的这个地方新建,第一次整理了形容。 之后于1890年(1890年)3月迁移到赤坂的现在所在地,成为现在的大使馆。

 由于最后的迁移,这个地方留下了8个小松石的石标。石标上有白头鹫、星条旗、星星三种雕刻,白头鹫是美国的国鸟,星条旗上雕刻的13颗星表示该国初期的13个州。

 8个石标中有3个是1984年(1984年)10月作为日美友好的象征,捐赠给赤坂的美国大使馆,现在被配置在该大使馆的前庭。剩下的5个石标,作为传达筑地的居留地时代的东西被登记在中央区民文化财产中,其中3个在这里,2个设置在圣路加花园。

    1998年5月              圣路加国际医院

 

 

区民有形文化遗产(2)

[CAM] 2016年2月13日09:00

天主教筑地教堂教堂

IMG_2728.JPG

所在地中央区明石町5-26

天主教筑地教会的前身是1871年(1871年)巴黎外国传教会的马兰神父借铁炮洲的稻荷桥附近的商家开创的“稻荷桥教会”。1874年(1874年),神父以传教会的名义借了筑地居留地三五、三六号,在这里建了司祭馆和圣堂。1878年(1878年),这里供奉着哥特式教堂,但这座教堂在关东大地震中被烧毁,现在的教堂于1927年重建。教堂看起来像是石造,但实际上是木造建筑,壁画是灰浆涂的。
另外,旧教堂使用的钟是1876年(1876年)在法国的伦纳制作的,当时的司祭马雷夏神父命名为“江户的杰努·路易丝”,现在也被保存在教堂里。
教堂圣堂和钟,作为曾经有外国人居留地的明石町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财产,被登记为中央区民文化财产。
2001年3月
中央区教育委员会

 
屋顶正面的玫瑰和郁金香雕塑

IMG_2726.JPG 筑地教堂是区民有形文化遗产(建筑物),同时也被指定为东京都选定历史建筑(《百科》152页)。前面是区民有形文化遗产,前面是都生活文化局选定都历史建筑指定的标志牌。

 

IMG_2732.JPG

 门正面对的“晓星学园发祥地”的碑。背景是明石小学,左边写着“煤气路灯的柱子”(“百科”65页)。 

IMG_2729-复制.JPG 

 

 

筑地市场附近(2)

[CAM] 2016年2月10日14:00

波除稻荷神社

IMG_2719[1].jpg

所在地中央区筑地6-20-37
据说波除稻荷神社的成立是万治年间(1658~61)。当时,在筑地一带填埋时,堤坝屡次被海浪破坏,工程很难进行。有一天,发现了漂浮在海中的稻荷神的像,祭祀了这个的时候,风和海浪都停了,据说工程顺利完成了。“波除”这个尊称也来源于这个传说。
从那以后,作为消灾和航海安全的神,受到人们的深厚信仰,在祭典上有很多狮子头在镇上睡觉,被称为狮子祭。现在三年一次,在六月举行的定期大祭祀,1848年(1848年)制作的狮子头瞄准筑地周边,传达着那个传统。
江户时代,筑地的南侧有尾张德川家的藏屋,神殿前的天水盆是从船上卸货的小扬人们那里供奉的,和狮子头一起被登记为中央区民文化财产。
1994年3月

狮子头和天水钵

IMG_2717.JPG

IMG_2716.JPGIMG_2718.JPG

筑地场外市场(拍摄时间是2月8日下午晚,是春节,但是几乎没有行人。)

IMG_2720.JPG

IMG_2722.JPG

(来自筑地场外市场官方网站“筑地资料馆”)

 现在,被称为场外市场的地区(现在:饮食城市建设协议会),由具有不同历史背景的3个区域构成。一个是筑地六丁目南町会和海幸会的区域(波除神社前到旧小田原桥),江户时代的地图上写着南小田原町第一丁目,据说是筑地填埋以来的町屋。两个是筑地场外市场商店街振兴组合的区域,在本愿寺境内聚集了本寺附属的地中子院(小寺)58个寺的寺町。3个是包括共荣会在内的筑地4丁目西侧的区域,直到明治维新上地为止都是武家宅邸。

 町屋、寺町和武家宅邸......这三个地区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全部烧毁,在相邻的海军用地上筑地正式开放,以此为契机,场外市场自然形成。当时,人们一边生活一边经营商业,虽然是市场,但是既有钱汤、理发店,也能听到孩子们热闹的声音。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败色变深,食品受到价格控制,疏散的家庭也很多,虽然东京大空袭避免了全部烧毁,但是战争给城市留下了阴影。

 避免了战争漩涡的这个城市的复兴很快,战后一直走向繁荣的道路。不久,本愿寺寺町旧址的商店主们,在1945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筑地共和会的商店会,开始了自治。这个会是1993年获得法人资格而设立的筑地场外市场商店街的前身。1948年,筑地6丁目南的商店有志成立了海幸会,当初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聚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商业团体的团结也变强了。战后,收购了筑地4丁目十字路口的林医院的建筑物,开始营业的30多家店铺组成了共荣商业协同组合,1988年建立了现在的共荣会大楼。

 像这样,在筑地上刻有各自历史的筑地4丁目町会、筑地6丁目南町会、筑地场外市场商店街(振)、共荣商业协同组合、海幸会5个团体聚集在一起,2006年成立了“筑地食城市建设协议会”。这是为了共同携手发展未来的场外市场。

 

 

筑地市场周边(1)

[CAM] 2016年2月10日12:00

筑地市场正门附近

IMG_2724.JPG市场内

IMG_2708.JPG

 (来自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网站)

筑地市场位于日本桥的鱼市场和位于京桥的青物市场迁移,于1935(1935)开业。  
之后,战后的复兴,从昭和30年代到昭和50年代,谋求设施的整备扩充。 进入昭和60年代,由于设施老化、过密化显著,决定推进筑地市场的再整备事业,建设了临时设施等。但是,从工期、建设成本、作为骨干市场的功能维持的视点进行重新评估,对“现在所在地再整备”和“转移整备”进行比较讨论的结果是,1999(1999)11月,决定向转移整备方向转换。并且,由于狭隘化显著,无法应对流通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决定在2001年(2001)12月制定的第7次东京都批发市场整备计划中转移到丰洲地区。 现在,关于丰洲新市场,正在为2015年中的设施竣工而进行整备。

 scene05[1].jpg

20151119日的《日经新闻》就筑地市场的现状和向丰洲新市场的转移进行了如下解说。

 

>随着人口减少和流通路径的多样化,批发市场的处理量逐年缩小。从世界各地聚集物的筑地也不例外。据全国中央批发市场协会称,中央批发市场的总处理金额在2012年约为3.8兆日元,与最近顶峰的91年相比减少了6成。据东京都称,筑地在13年减少了4500亿日元,几乎缩小到了90年的一半。
 根据农林水产省的推算,全国的批发市场经由率(水产产品)在12年达到53%。在过去的20年里下降了20个百分点。除了礼品用的海胆和盐渍鲑鱼子以外,冷冻食品和加工品的处理量也减少了。・・・・“超市和量贩确保了独自的流通渠道”(东京都水产物批发业者协会=东京・中央=的浦和荣助・新市场对策部长)的影响。设施改造带来的魅力提升是紧迫的课题。

 

 丰洲新市场丰洲新市场作为封闭型设施于2016年3月以后完工,预计11月开业。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与2007年在世界主要市场在中国开设的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36公顷)和意大利米兰市场(68公顷)相称。
 1935年开场的筑地市场经过了约80年的时间,逐渐老化。现在以卡车运输为主角,有效地负责行李的交接也产生了不方便的情况。2001年决定转移到丰洲市场。

 

 设置在正门旁边的混凝土墙壁上的“浴恩园遗址”的说明版

IMG_2705.JPG描绘了设置在鱼河岸水神社石墙部分的浴恩园面貌的铜版画

IMG_2711.JPG   纪念站在鱼河岸水神社前面的海军发祥地的石碑,刻着“旗山”。

IMG_2709.JPG

 

 

继续阅览 筑地市场周边(1)

 

晴海周边散步路线

[CAM] 2016年2月9日12:00

十返舍一九墓

IMG_2692.JPG所在地中央区4-12-9(东阳院)
十返舍一九的本姓叫重田,生于1765年(1765)骏河(静冈市)。之后,来到江户,成为日本桥的出版业者,茑谷重三郎付的作家,写了很多黄封面·洒落书。其中,《东海道中膝栗毛》广为人知,讲述了主人公栃面屋弥次郎兵卫和喜多八从日本桥到东海道旅行,伊势神宫后到达京都的旅行记形式的故事,在续篇中反复续篇,成为了一九的代表作。
1831年(1832年)去世,被埋葬在浅草永住町的东阳院。东阳院在关东大地震后迁移到当地,墓也被移住了。
墓碑上刻有下一个辞世。
 在这个世间,闲暇时和线香的烟一起去,如果是左大人的话
 
墓作为与区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东西,被登记为中央区民文化财产。
1992年3月
中央区教育委员会

 

朝潮小桥

IMG_2684.JPG桥途中设置的长椅

IMG_2686.JPG
松了一口气广场春美(图片来自该设施网站)

12_meinp[1].jpg

  设施有温水区域、放松区域、室外按摩浴缸、流水区域、高温区域(室内按摩浴缸)、展望舞台、桑拿风采暖室、岩盘风采暖室、训练室、健身室、放松角等。

  

松了一口气广场从4F屋顶庭园到晴海码头方向

IMG_2690.JPG 

 

 

 

 

 

 

区民有形文化遗产

[CAM] 2016年2月8日12:00

栂森神社

IMG_2698.JPGIMG_2703.JPGIMG_2704.JPG

 所在地中央区日本桥堀留町1-10-2
栂森神社的创建,根据社传,据说是为了在平安时代平定平将门之乱,藤原秀乡祈祷胜利的地方。
室町中期,江户城的太田道灌为了祈求下雨,向山城国(京都府)伏见稻荷的伍社的神祈求而深厚信仰。因此在江户时代,被列为江户城下的三森(乌森、柳森、栂森)之一,被称为栂森稻荷,聚集了江户庶民的信仰。
由于江户城下等的火灾,寺社被烧毁,为了重建费用,有力的寺社举行了抽奖的富兴业,本公司的财富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明治维新以后,作为东京市中的古神社也被广泛信仰,可惜在关东大地震中全部烧毁,现在的神殿在1931年富冢的碑立在鸟居的旁边,为了缅怀本公司进行的富兴业,于1919年建造(1953年重建),富札也被保存在中央区民中,和神殿一起被登记。
1996年3月
中央区教育委员会

 

富冢的碑(栂森神社)IMG_2700.JPG

 

 小网神社

IMG_2694.JPGIMG_2695.JPG

IMG_2696.JPG

所在地中央区日本桥小网町16-23
根据社传,本公司将小网山万福寺作为别当寺,起源于室町时代中期当地祭祀的稻荷社。稻荷社根据明治时代初期的神佛分离令,被称为小网神社,将东堀留川河岸地的一幅画的现在所在地定为社地。现在,作为小网町和人形町的一部分氏神,又在东京下町广泛地受到信仰。
院内还残留着1929年(1929年)营造的神殿和神乐殿。神殿具有传统的神社建筑形式,向拜用优秀的技法进行了升龙、降龙、狮子、弹跳、凤凰等雕刻。另外,建在道路边缘的神乐殿,拥有五角形的特殊平面形态。神殿和神乐殿作为中央区现存的少数木造神社建筑,与上梁记牌等营造相关的资料一起被登记为中央区民文化财产。
1991年4月
中央区教育委员会

 
小网福禄寿

IMG_269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