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凑子。
今天,我想走从明石町1号到明石町8号的“居留地大道”。明治时代,在现在的明石町一带,有筑地外国人居留地。
♪ 江户幕府和开国
1858年(1858年),江户幕府与美国缔结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停止了至今为止的闭关锁国,开始迈向实质性的开国。同年,与荷兰、俄罗斯、英国、法国缔结,这被称为“安政五国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箱馆(函馆)、神奈川(横滨)、新泻、长崎、兵库(神户)五个港口开港,开市了江户、大阪(大阪)。
开港和开市的区别是,开港是允许外国船只进出的,而开市是不能出入外国船只的。因此,为了商业交易的便利,开市场必须设置在靠近开港场的地方。
另外,在日本的外国人居留地作为条约缔结国的外国人居住和商业交易专用特别区,设置在开港场和开市场。
1870年(1870年),终于建成了“筑地外国人居留地”,不仅赶上了已经作为开港场发展起来的横滨,1872年(1872年),新桥和横滨之间开通了铁路,外国的商人们不住在筑地,而是从横滨当天往返完成交易好的。
因此,筑地外国人居留地并没有太多人聚集。但是,这给筑地外国人居留地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形成了对日本近代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地区。
♪ 筑地外国人居留地的特色
横滨和神户一方面作为贸易之城发展着,另一方面,在筑地外国人居留地,传教士、教师、医生等逐渐开始居住,成为日本传教活动的据点,传教士馆和教会等鳞次栉比,文化色彩浓厚。
1873年(1873年),基督教禁止的高票被撤去,可以说也是推动了这样的传教活动。
传教士们各自建立了教会,创建了神学校和教会学校,活跃在传教活动中,同时也为医疗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贡献。出生于筑地外国人居留地的教派达到了13所,同样也有13所学校在这里发祥。今天也有很多有名的学校发祥于这里的筑地外国人居留地。另外,教会共有10栋,建造了充满异国风情的街道。
♪ 至今仍保留着的砖墙和煤气灯
筑地外国人居留地内的门牌号从1号到52号。其中,隔壁的“52号”和“42号”之间筑起的砖墙至今还残留着。现在有消防署和明石小学的校园。
从1878年(1878年)到32年(1899年),“52号”有圣保罗教会。“42号”是从1876年(1876年)到22年(1889年)的新荣女学校,从同年(1895年)到32年的东京中学院。这个砖墙的特征是被称为“英国式”的堆放方法。
被认为是明治末年的煤气灯还残留着。
是科林特式的铸铁制,左右展开的手臂金,下面看到的带状的周转形等,被进行了特征性的装饰。可以看出照明部分之后作为电灯使用的经过。即使是现在,天黑的时候灯也会亮起来,让人联想到往年的居留地时代。
出了大道(明石町绿道)的地方,以前架起了浦堀桥。下面流淌的是步枪洲川。过了这座桥,左手边是明治学院大学的前身东京一致神学校,前往隅田川,与B6番女学校、A6番女学校相连。
A6号女子学校位于居留地“6号”隅田川畔。1870年(1870年),由传教士朱莉娅·卡罗佐尔斯创立,之后的女子学院。在筑地外国人居留地第一次建的洋房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亨利-福尔斯和医疗活动
穿过浦堀桥的右手边是苏格兰一致长老教会的传教医生亨利·福尔斯(1843-1930)的住所,他因指纹研究而闻名。相当于居留地“18号”。
亨利·福尔斯从1874年(1874年)到19年(1886年)在日本停留,在传教、医疗活动、医学生的指导下,除了开设了筑地医院外,为了救济贫民,也有没有谢礼进行诊察的情况。
另外,为了感受到日本视觉障碍者教育的必要性,1880年(1880年)创立了“训盲院”。
训盲院是罗马式二层建筑,总砖造的校舍,建在筑地三丁目(现在的筑地四丁目)。设计是由乔赛亚康德尔设计的。之后,1887年(1887年),改名为东京盲哑学校,同年23年(1890年),迁移到小石川。
1899年(1899年),根据条约修改解开了居留地制度之后,筑地外国人居留地漂浮的氛围和街道也没有马上改变。但是遗憾的是,在1923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那个面貌全部消失了。
白川晃在《ちよろぎ》(1973年刊)中写道
― 红砖的异人馆在外墙上爬上爬山虎,青叶和红叶的时候非常漂亮。家家户户户的窗户大多是上下窗,外侧一律带有古风的铠甲门,那是长期涂漆的暗绿色油漆的颜色,表现出雕刻的厚重的落地。―
回顾着筑地外国人居留地的样子。
现在,砖墙和煤气灯保存在居留地大道和居留地中央路的十字路口。说明过去筑地外国人居留地就在这里,作为少数遗址,是非常珍贵的存在。
中央区观光协会特派员凑子
第26号201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