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区观光协会官方博客

中央区观光协会特派员博客

通过中央区观光协会实施的“中央区观光检定”,介绍了注册特派员的观光志愿者成员在中央区的“时令”信息。

执笔者一览

>>关于这个博客

最近的博客文章

走在前面的国际性筑地本愿寺

[小江户板桥] 2013年1月19日09:00

“嗯。有什么不协调感啊。”

这是第一次看筑地本愿寺正殿时的老实感想。

预想是这样的东西,看到和期待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会涌现出不想承认这种差距的感情。

 

说起本愿寺,大伽蓝在京都的市区表现出了咚的一声存在感。

不得不想起堂堂正正的木结构建筑群。

这是一座传达桃山文化绚烂气息的国宝建筑物。特别名胜·历史遗迹的庭园。

明明期待着那样的建筑物,却漂亮地取下了。

 

从地铁日比谷线“筑地站”的1号出入口出来,往东看,那里就是筑地本愿寺的正门。

以冬季东京清澈的蓝天为背景,坐着一座古印度式的巨大建筑。

两翼有塔屋,是一座白色闪耀的石造建筑。

 

什么和预想的不一样呢?

首先,建筑物是古代印度风格的。

结构不是木造建筑。

没有形成寺院广阔的七堂伽蓝。

也就是说,远离想象中的日本寺庙的印象。

 

在看惯了好几次往来的建筑物的时候,我知道了从明治到昭和时期活跃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

参与了汤岛圣堂和靖国神社神门等众多神社和寺院的设计。

另外,还有一桥大学兼松礼堂和大仓集古馆等大规模建筑。

而且,这里筑地本愿寺的正殿也是伊东忠太博士设计的。

很多从事寺庙和神社建筑的人,为什么不采用木造建筑呢。

 

在相关资料中,伊东忠太博士于1926年(1926年)被邀请担任神田明神复兴的设计顾问。

为了重建1923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烧毁的神殿。

那个时候,建议采用当时非常罕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毫无疑问,这是因为经历了关东大地震,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耐火性的选择。

 

筑地本愿寺也因关东大地震而烧毁了堂宇。

1934年(1934年)重建时,将结构作为钢筋混凝土的目的,出现了不燃抗震化的现象。

把七堂伽蓝集中在一起,在正殿前面确保了很大的空间也是其中一个环节吧。

 

如果是建筑史学家博士的话,日本的寺院和佛教的大书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古代印度的建筑样式是笔直地联系在一起的吧。

中央圆顶正面的设计是“菩提树的叶子”。其中开着“莲花”。

用大理石覆盖混凝土表面,或者使用化妆砖,加上重点。

在正殿正面楼梯的两侧咆哮的是有翅膀的狮子像。不是石狮子,而是和石狮子相似的样子。

 

按正面的门进入正殿内部,就是那个。真宗寺院。

大量使用金箔的内阵。

阿弥陀如来像立刻伫立。

圣人、高僧们的御影。

表现神社和寺院格格的“折上格子天花板”。

抹香的烟,只有参拜者的数量,气势汹汹地漂浮着。

 

另一方面,窗户上使用了鲜艳的彩色玻璃,设置了管风琴。

我感受到不局限于亚洲、欧洲的事物,吸收多样文化的坚强。

 

而且伊东忠太博士在建筑物的各个地方都配置了非常可爱的设计。

其中动物们把寺庙作为更亲近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大象、牛、马等容易找到吧。鸡、猴子、凤凰的话,需要集中力。

 

离开正殿,回顾正殿,淡蓝色木框的窗玻璃迟钝地闪耀着光芒。

稍微有点歪斜的年代物的玻璃,让阳光反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