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画的巨匠镝木清方是幼年时期在木挽町附近度过的与中央区有渊源的日本画家。战后不久的1948年(1948年)所描绘的《朝夕安居》回忆了1887年(1887年)左右的下町筑地附近的风情。这部作品现在正在镰仓市镝木清方纪念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品展清方和舞台第一期”上展出(照片上)。到会期3月11日为止,周一休息。
1927年(1927年)在第8届帝展上获得帝国美术院奖的《筑地明石町》是代表作。据说从那时起,描写关东大地震中失去的下町风俗的作品不断增加。
战后,在1948年(1948年)的第4届日展上展出了《朝夕安居》。1954年(1954年)获得文化勋章。移居镰仓。1968年(1972年)93岁去世。墓地是谷中陵园。
《朝夕安居》长约4米的画卷,描绘了东京下町平民生活的一个场面。朝景的背景是可以望见桅杆的町角,送报少年,打扫的少女,卖煮豆,在胡同里打井,洗脸的男人们旁边开着牵牛花。白天的场面,卖风铃是在移动摊子上避开阳光的吗。
在夕景中,是一位优秀的女性行水,磨光灯火店的女性。围绕着店行灯,在缘台交谈的老人,傍晚乘凉的成人,女孩子在灯笼里玩(照片下:《早晚安居》中的夕景(部分)=该馆发行的美术明信片)。
“以1887年左右的世态,地点从东京的下町、靠近大海的京桥区筑地附近的早上开始,到八丁堀附近的夜晚为止的风景线”(《镝木清方文集(一)制作余谈》)
清方画这幅画是在战祸遗留下来的1948年,70岁的时候。在关东大地震中明治的情景消失了,而且在东京大空袭中失去了很多东西,这似乎反映了昔日的想法。他说:“直到明治时代都城的东南、大川的水注入筑地的大海为止,我对那一带的平民区抱有的乡愁是从无底的井里汲取的水无穷无尽的”(同著)。
1934年(1934年)发行了《筑地川》。度过幼年时期的木挽町·筑地一带,也许是伴随着鲜明的记忆,永远爱着的心的故乡。●卷渕彰